人之初,
性本善。
性相近,
習相遠。
譯文:每個人初生之時,天性都是善良的。善是人類最初的天性,其差別原是極少的。只是后來因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,所形成的生話習慣不同,才使人們的性格產生了種種差異。
茍不教,
性乃遷。
教之道,
貴以專。
譯文:如果對兒童不從小就進行教育,他先天的善性就會因外界的不良影響而改變。在教育的諸多規律中,重要的在于要專心、持之以恒。
昔孟母,
擇鄰處。
子不學,
斷機杼。
譯文:孟軻(孟子)的母親為了使孟軻有良好的學習環境, 曾經三次選擇鄰居而搬家。有一天,孟母正在織布時,孟軻逃學回家。她便生氣地把織布機上的杼(梭子)折斷。斷了杼,織布就無法繼續。孟母以此教育孩子讀書學習亦同此理,不可中斷。
竇燕山,
有義方。
教五子,
名俱揚。
譯文:古代有個叫竇禹鈞的人住在燕山,深諳教子育人的方法。他教育出的五個兒子后來都成為了有用之才,當了官,出了名。
養不教,
父之過。
教不嚴,
師之惰。
譯文:對孩子光養活而不教育,是當父親的過錯。對學生的教育不作嚴格要求,則是老師的怠惰。
子不學,
非所宜。
幼不學,
老何為?
譯文:小孩子不學習是不對的。年幼時不學習,老了豈能有所作為呢?
玉不琢,
不成器。
人不學,
不知義。
譯文:再好的玉,不琢不磨,就不能成為器物,也就沒有絲毫用處。人不勤學苦練,不知書達理,不懂得仁義道德,也是不可能成才的。
為人子,
方少時。
親師友,
習禮儀。
譯文:做兒女的,在年少時就要拜師訪友,學習為人應遵行的禮儀。
香九齡,
能溫席。
孝于親,
所當執。
譯文:黃香九歲時,就懂得冬天時給父親暖被褥。考順父母是兒女應該做到的。
融四歲,
能讓梨。
弟于長,
宜先知。
譯文:孔融四歲時就懂得把大個兒的梨讓給哥哥吃。弟弟恭讓哥哥的道理,應該早早知道。
首孝弟,
次見聞。
知某數,
識某文。
一而十,
十而百。
百而千,
千而萬。
譯文:小孩子首先要學的是孝順長輩敬愛兄長,其次就是要多聽,多看,積累知識,增加見聞。要學會算數,必須要先學會認字。二者都要從最初的“一”開始,然后十個十就是一百,十個一百就是一千,十個一千就是一萬……這就是識數的基本知識。
三才者,
天地人。
三光者,
日月星。
譯文:世間有“三才”,是天、地、人。宇宙有“三光”,是日、月、星。
三綱者,
君臣義。
父子親,
夫婦順。
譯文:人間有“三綱”,是君為臣綱,父為子綱,二人為妻綱。君臣之間的關系是臣要絕對服從于君,父子與夫妻之間的關系亦是如此,這樣能使家庭親密、和順。
曰春夏,
曰秋冬。
此四時,
運不窮。
譯文:春、夏、秋、冬為一年的四季,它們每年循環運轉一次,永無窮盡。
曰南北,
曰西東。
此四方,
應乎中。
譯文:南、北、西、東是地理的四個主要方位,它們是與中央或中間方位相對應而言的。古人以朱雀、玄武、白虎、青龍四種動物代表南、北、西、東四個方位。
曰水火,
木金土。
此五行,
本乎數。
譯文: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是“五行”,它們相生相克,合乎自然之理。
曰仁義,
禮智信。
此五常,
不容紊。
譯文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為五常。它是指導人們舉止行為的常理,不得違背與攪亂。
稻梁菽,
麥黍稷。
此六谷,
人所食。
譯文:稻子、高粱、豆子、麥子、黍子、谷子為六谷。它們是人類食用的主要糧食作物。
馬牛羊,
雞犬豕。
此六畜,
人所飼。
譯文:馬、牛、羊、雞、狗、豬為六和家畜。它們是人類所飼養的主要牲畜。
曰喜怒,
曰哀懼。
愛惡欲,
七情具。
譯文:高興、憤怒、憂傷、害怕、喜愛、厭惡、貪求這七種情緒稱為“七情”,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幾種基本情緒,也是人類所共有的情感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要適當控制七情,不應隨意發泄,這也是修養自身的一大前提。
匏土革,
木石金。
絲與竹,
乃八音。
譯文:匏、陶土、皮革、木材、石頭、金屬、絲和竹管等八種材料制成的八種樂器,稱為“八音”。
高曾祖,
父而身。
身而子,
子而孫。
自子孫,
至玄曾。
乃九族,
人之倫。
譯文:上溯是自高祖、曾祖、祖父、父親到自己,下延是由自己、兒子、孫子、曾孫而至玄孫,這九代構成每個家族世系中的九族,各代之間的長幼尊卑秩序就是人倫。
父子恩,
夫婦從。
兄則友,
弟則恭。
長幼序,
友與朋。
君則敬,
臣則忠。
此十義,
人所同。
譯文:父子間重恩情,妻子服從丈夫,兄長應對弟弟友愛,弟弟則應恭敬兄長,長幼之間要有秩序,朋友相交要講信義,為君王者要尊重臣子,為臣子者要忠于君王。這十義是每個人都應遵守的準則。
凡訓蒙,
須講究。
詳訓詁,
明句讀。
譯文:凡是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,必須講究教授的方式和方法。要對兒童詳細講清每個字的含義,要讓他們明白每句話的斷句與道理。
為學者,
必有初。
小學終,
至四書。
譯文:學生讀書求學,一定要從頭學起,打好基礎,先易后難。《小學》讀完了,方可接著讀四書。
論語者,
二十篇。
群弟子,
記善言。
譯文:《論語》共有二十篇,是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的書。
孟子者,
七篇止。
講道德,
說仁義。
作中庸,
子思筆。
中不偏,
庸不易。
譯文:《中庸》一書是孔子思所作,“中”就是不偏不倚的意思,“庸”就是不變之道。
作大學,
乃曾子。
自修齊,
至平治。
譯文:《大學》一書是曾子所作。講的是從修身、齊家直到治國、平天下的道理。
孝經通,
四書熟。
如六經,
始可讀。
譯文:《孝經》十八章,是孔門弟子所作,講的是考道的道理。待到《二學經》和回書通讀,記熟之后,方可開始讀“六經”中的各種經書。
詩書易,
禮春秋。
號六經,
當講求。
譯文:《詩經》《書經》《易經》《禮記》《春秋》再加上《樂經》號稱“六經”,應當好好學習和研究。
有連山,
有歸藏。
有周易,
三易詳。
譯文:由《連山》《歸藏》和《周易》三部《易》書構成《易經》。
有典謨,
有訓誥。
有誓命,
書之奧。
譯文:《尚書的體裁有“典”“謨”“訓”“誥”“誓”“命”幾種,文辭的含義很深奧。
我周公,
作周禮。
著六官,
存冶體。
譯文:《周禮》是圣人周公所創制,因為此書記載了周朝的六部官職,周朝的政治制度方得以保存和流傳下來。
大小戴,
注禮記。
述圣言,
禮樂備。
譯文:漢代的戴德、戴圣叔侄兩人把孔子等圣賢闡述禮儀的言論收集編注成《禮記》,使周朝的禮樂齊備,供后人學習。
曰國風,
曰雅頌。
號四詩,
當諷詠。
譯文:國風、大雅、小雅和頌是《詩經》的回種濤歌,應該好好地吟詠。
詩既亡,
春秋作。
寓褒貶,
別善惡。
譯文:以《詩經》為代表的禮治文化崩潰了,為了記錄史實以教育后人,孔子著作了一部《春秋》。此書通過有褒有貶來區別善與惡。
三傳者,
有公羊。
有左氏,
有穀梁。
譯文:注釋和解說《春秋》的著作有許多,最著名的稱之為“三傳”,即《公羊傳》《左傳》和《穀梁傳》。
經既明,
方讀子。
撮其要,
記其事。
譯文:讀熟學通儒學經典后,再開始學習諸子百家的書。讀書時要抓住書中的重點,記住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。
五子者,
有荀揚。
文中子,
及老莊。
譯文:諸子百家之中有五家的書不可不讀。他們是茍子、揚子、文中子、老子和莊子。
經子通,
讀諸史。
考世系,
知終始。
譯文:通曉經書和子書后,再讀各種史書。從中考究各朝代相承的系統,了解歷史興衰的過程和原因。
自羲農,
至黃帝。
號三皇,
居上世。
譯文:自伏羲氏、神農氏到黃帝,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、非常偉大,因此后人尊稱他們為“三皇”。
唐有虞,
號二帝。
相揖遜,
稱盛世。
譯文:唐堯和虞舜號稱“二帝”,他們恭讓帝位,當政的時期可稱為太來盛世。
夏有禹,
商有湯。
周文武,
稱三王。
譯文:夏朝的禹、商朝的成湯和周朝的文王、武王,合稱為三王。
夏傳子,
家天下。
四百載,
遷夏社。
譯文:自夏朝的開國之君把帝位傳給兒子之時起,中國就開始了家天下的王朝繼承制度,夏朝政權延續了四百年后滅亡。
湯伐夏,
國號商。
六百載,
至紂亡。
譯文:商湯討伐夏桀后所建的王朝稱為商,經過了六百年之后到紂王之時滅亡了。
周武王,
始誅紂。
八百載,
最長久。
譯文:周武王起兵誅討紂王,開創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,周朝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。
周轍東,
王綱墜。
逞干戈,
尚游說。
譯文:周平王把國都自宗周(今陜西西安)東遷到洛陽以后,周王朝的統治就崩潰了。各諸侯之間戰爭頻繁,不受周朝君王的約束,士大夫階級也只重口才而不講仁義。
始春秋,
終戰國。
五霸強,
七雄出。
譯文:從春秋時期開始到我國時期結束,先后有五個強大的諾侯爭奪霸主的地位,有七個強大的諾侯國割據稱雄。
嬴秦氏,
始兼并。
傳二世,
楚漢爭。
譯文:秦始皇嬴政在位之時秦國開始兼并六國,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。但一秦朝只傳了兩代,到秦二世時,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興兵爭天下。
高祖興,
漢業建。
至孝平,
王莽篡。
譯文:漢高祖劉邦打敗了項羽之后,建立了西漢的帝業。傳到漢平帝時,被王莽篡奪了帝位。
光武興,
為東漢。
四百年,
終于獻。
譯文:漢光武帝劉秀復興后,建國號稱東漢。西漢和東漢共延續了四百年,到漢獻帝時漢朝下滅亡。
魏蜀吳,
爭漢鼎。
號三國,
迄兩晉。
譯文:魏(曹丕)、蜀(劉備)、吳(孫權)三家爭奪漢朝的天下,史稱三國時期。后被晉朝統一,產生西晉和東晉,亦稱兩晉王朝。
宋齊繼,
梁陳承。
為南朝,
都金陵。
譯文:在南方,相繼興起的是宋、齊、梁、陳四個朝代。后世將他們統稱南朝,其國一都均設在金陵(今南京)。
北元魏,
分東西。
宇文周,
與高齊。
譯文:在北方,最先興起的是北(元)魏,后來又分為東魏和西魏。北周宇文氏滅掉了東魏,西魏則被北齊高洋所取代。
迨至隋,
一土宇。
不再傳,
失統緒。
譯文:到了隋朝,中國又實現了統一的局面。不過隋朝只傳了一代,就喪失了政權。
唐高祖,
起義師。
除隋亂,
創國基。
譯文:唐高祖李淵發起仁義之師,掃除了隋末的混亂局勢,開創了唐朝的基業。
二十傳,
三百載。
梁滅之,
國乃改。
譯文:唐朝傳了二十世,歷時三百年。后梁滅唐,于是改換了朝代。
梁唐晉,
及漢周。
稱五代,
皆有由。
譯文:朱全忠篡唐建梁,史稱后梁,李存勖篡梁建唐,史稱后唐,石敬瑭篡唐建晉,史稱后晉,劉知遠篡晉建漢,史稱后漢,郭威篡漢建周,史稱后周。后梁,后唐,后晉,后漢,后周合稱為“五代”。五代中,國運最短的只有四年,最長也不過十幾年,是個動亂,黑暗的時代。
五代的開國君王都是作亂篡位才當上皇帝的,所以五代的大起大落都是有跡可循的啊!
炎宋興,
受周禪。
十八傳,,
南北混。
譯文:后周傳到世宗,英武有為,可惜才39歲就因病去世了。他的兒子即位,稱為恭帝,但年僅七歲,于是政局又發生變化。禁軍將領趙匡胤接受了后周的帝位,建立宋朝,成為宋太祖。
宋朝自太祖、太宗、真宗一直到帝昺,共傳了十八位皇帝因為北方外患頻繁,數次入侵中原,甚至發生“靖康之難”,宋室被迫南遷,從此呈現一片混亂不安的局面。
遼與金,
皆稱帝。
迨滅遼,
宋猶存。
譯文:遼國和金國相繼在北方興起,他們都稱帝,建立過王朝。遼國被滅掉時,宋朝依然存在。
至元興,
金緒歇。
有宋世,
一同滅。
蒞中國,
兼戎狄。
九十載,
國祚廢。
譯文:入主中原后兼并了邊疆的各少數民族。元朝只存在了九十年,國家政權就結束了。
明太祖,
久親師。
傳建文,
方四祀。
譯文:明太祖興兵滅元,建立了大明王朝。后傳位給孫子,年號建文,僅僅四年就被其叔叔朱棣奪位。
遷北京,
永樂嗣。
迨崇禎,
煤山逝。
譯文:明成祖將國都遷到北京。明朝傳了十七世,到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,明亡。
清太祖,
膺景命。
靖四方,
克大定。
譯文:清朝太祖皇帝接受上天授予的使命,掃平四方,安定了天下。
至世祖,
乃大同。
十二世,
清祚終。
譯文:到了世祖順治帝,天下大同。清代共傳十二帝,至宣統結束。
讀史者,
考實錄。
通古今,
若親目。
口而誦,
心而惟。
朝于斯,
夕于斯。
譯文:凡讀史書研究歷史的人,還應考察記載歷代君王宮廷活動的原始文獻。要達到能曉古今如同自己親眼所見,方能運用自如,舉一反三。讀那些經書、諸子書和史書時,都要遵循一邊口中朗讀,一邊心中思考的方法學習。不僅白天要學習,晚上也要勤學苦讀。
昔仲尼,
師項橐。
古圣賢,
尚勤學。
譯文:古時候的孔子還曾拜過七歲小兒項橐為師。作為古代的圣賢,他還這樣勤學而不恥下問。
趙中令,
讀魯論。
彼既仕,
學且勤。
譯文:北宋的趙普喜歡讀《論語》,做了中書令,學習仍然很勤奮。
披蒲編,
削竹簡。
彼無書,
且知勉。
譯文:漢朝的路溫舒將蒲草編織成席抄書學習。漢朝另一個人公孫弘將竹子削成竹簡抄書一苦讀。他們均家貧無書,但尚且知道這樣勤勉學習。
頭懸梁,
錐刺股。
彼不教,
自勤苦。
譯文:漢朝的孫敬在讀書時用繩子把頭發扎住吊在屋梁上,以免學習時瞌睡。戰國時的蘇秦在讀書困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。他們學習時沒有人教授,就靠勤苦自學。
如囊螢,
如映雪。
家雖貧,
學不輟。
譯文:又如晉朝的車胤,夏日夜晚用裝有螢火蟲的紗袋借螢光讀書。還有晉朝的孫康,冬天夜晚借白雪反射的月光看書。他們雖家貧無錢點燈,但仍想辦法堅持夜晚學習。
如負薪,
如掛角。
身雖勞,
猶苦卓。
譯文:漢朝人朱買臣一面背柴,一面讀書,隋朝的李密在騎牛外出時,牛角上還掛著書,隨時閱讀。他們雖然身體勞累,卻還是能刻苦學習。
蘇老泉,
二十七。
始發憤,
讀書籍。
彼既老,
猶悔遲。
爾小生,
宜早思。
譯文:宋朝的蘇洵二十七歲時才開始發憤讀書。他是在年紀大了之后方才明白讀書的重要,后悔開始學習得遲了。你們這些后生小兒應及早考慮努力學習。
若梁灝,
八十二。
對大廷,
魁多士。
彼既成,
眾稱異。
爾小生,
宜立志。
譯文:梁灝年輕時參加科舉,一直不如意,雖然一考再考,卻總是名落孫山,但梁灝始終不愿意放棄希望。
終于82歲那年,梁灝金榜題名,實現了多年的心愿。
當他和許多讀書人一同接受皇帝面試時,對皇帝提出的問題,應對如流,見解不凡。
皇帝很高興,將他點為狀元,人們知道一個82歲的人中了狀元都很吃驚,年輕人應該早早為自己立下遠大志向。
瑩八歲,
能詠詩。
泌七歲,
能賦棋。
彼穎悟,
人稱奇。
爾幼學,
當效之。
譯文:北朝的祖瑩八歲時就能作詩,唐朝的李泌七歲時會寫賦論棋道。他們聰明出眾,人稱奇童。你們幼兒學習時,應當仿效他們。
蔡文姬,
能辨琴。
謝道韞,
能詠吟。
彼女子,
且聰敏。
爾男子,
當自警。
譯文:漢朝的蔡文姬能辯識琴音,晉朝的謝道韞能賦詩詠雪。他們作為女子,尚且這樣聰明敏捷,你們作為男子漢,更應當警戒自己才是。
唐劉晏,
方七歲。
舉神童,
作正字。
彼雖幼,
身已仕。
爾幼學,
勉而致。
有為者,
亦若是。
譯文:唐朝的劉晏才七歲就被舉薦為神童,當了翰林院正字(官職)。他雖年幼,就已經當官,步入了仕途。你們也應該從小就讀書,只要勉勵自己努力學習,也可以做得像他一樣。歷史上凡有作為的人,莫不如此。
犬守夜,
雞司晨。
茍不學,
曷為人?
蠶吐絲,
蜂釀蜜。
人不學,
不如物。
譯文:狗有守夜之功,雞有報曉之用,你們如果不讀書,就沒有本事,又怎么做人呢?蠶能吐絲,蜂能釀蜜,做人如果不學習,就連動物都不如啊。
幼而學,
壯而行。
上致君,
下澤民。
揚名聲,
顯父母。
光于前,
裕于后。
譯文:年幼時要好好學習讀書,成人之后才能有本事外出干一番事業。上可為君王盡忠效命,下可給百姓造福施恩。只有這樣才能名揚天下,使父母顯赫光榮,光耀先輩祖宗,造福子孫后代。
人遺子,
金滿籝。
我教子,
惟一經。
譯文:別人遺留給兒孫的是滿筐的金銀財寶,我的教子之方,只有這本《三字經》
勤有功,
戲無益。
戒之哉,
宜勉力。
譯文:只要勤奮努力就會成功,嬉戲怠慢,絕無益處,請記住我的勸誡,努力上進吧。
2013-2018黔ICP備13004711[小笑話網][
需求留言][
站長聯系QQ:940249165]
卡塔尔下注